每当提到朱元璋为何选朱允炆而非朱允熥作为皇太孙时,常有人批评朱元璋及其周围的儒生不懂礼法,认为朱允炆虽为庶子,却越过嫡子朱允熥成为储君。这些人认为,按照传统的继承规则,母亲为妾的朱允炆自然应当是庶子,而嫡子应是母亲为妻的朱允熥。
他们的这一观点通常以纣王与微子启的兄弟关系为依据,纣王与微子启同母,但因微子启出生时母亲为妾,所以他被视为庶子,而纣王出生时母亲为妻,因此被视为嫡子。最终,纣王继承了王位,成为了正统继承人。
按照这一逻辑,朱允炆出生时,吕氏只是东宫次妃,非太子妃。即使后来吕氏被扶正,朱允炆依然是庶子,而吕妃扶正后所生的儿子才应为嫡子。然而,这一理论的依据却是误解,因为自秦汉以来,中国已经不再根据母亲是妻是妾来区分嫡庶。
实际上,很多人将纣王和微子启的继承故事作为标准,但这其实是一个不完全的依据。这个故事出自《吕氏春秋》中的一段文字,原文大致是:“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,尚为妾,已而为妻而生纣。纣之父、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为太子,太史据法而争之曰:‘有妻之子,而不可置妾之子。’” 根据这一段,微子启的母亲初为妾,而后扶正,导致微子启失去继承权,而纣王继位。于是,许多人便依据这一段认为,母亲为妾所生的孩子永远不能继承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这段记载并不是主张以母亲身份来决定嫡庶,而恰恰是用来批判这一不合理的做法。更详细的原文中,最后一句话说得很清楚: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。”意思是如果还按这种规则分嫡庶,反而不如不分。其实,这段故事在《吕氏春秋》里是用来批判这种做法的,强调这种按照母亲身份来分嫡庶的规则并不合理,最终不仅没有帮助,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争议。
从《吕氏春秋》的整体背景来看,整篇文章都在列举一些不良的行为,如不合理的辩论、不合适的勇敢等,目的在于警示不要采取类似的做法。而纣王与微子启的例子正是一个负面案例,用来揭示母亲的身份不应作为判断嫡庶的唯一标准。
不仅如此,其他史书对于微子启与纣王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记载。例如,《史记·殷本纪》称二人是异母兄弟,微子启的母亲身份较低,而纣王的母亲则是王后,所以纣王继位才符合嫡庶的标准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更直接地将微子启称作纣王的叔叔,这样一来,二者的继承顺序显然与母亲的身份无关。
即使《吕氏春秋》的记载为真,且微子启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尚未扶正,这件事发生在商朝,而商朝的继承制度和后来的周朝有所不同。因此,拿商朝的例子来分析后来的继承制度,显然不适合。更何况,后来的继承制度已经不再单纯依赖母亲是否扶正。
谈及嫡庶的争论,不如看看实际的案例。历史上,许多皇帝的继承顺序,完全不受母亲身份的影响。武则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她与李治生了四个儿子,其中李弘和李贤在武则天是昭仪时出生,李显和李旦则是她当上皇后后所生。按照一些人的逻辑,李弘和李贤应当是庶子,李显和李旦才是嫡子。但实际上,李弘因其是嫡长子,李治以此将他立为太子,且他的地位稳如泰山,直到他去世。而在李弘去世后,继任的太子仍是李贤,而不是李显,直到李贤被废除,李显才当上太子。
汉朝的例子也相似。汉武帝刘彻在母亲王娡为夫人时出生,显然是庶子,但后来王娡被封为皇后,刘彻因此成为嫡长子,最终继承了皇位。同样的例子还有刘庄,他是阴丽华在未被封为皇后时所生,但因阴丽华扶正后,刘庄也成为了嫡子,最终继位。
再如明朝的朱祁镇,他出生时母亲孙氏仅是贵妃,后来被扶正为皇后,而朱祁镇的身份也随着母亲的扶正而成了嫡长子。这些历史事例清楚表明,母亲扶正后所生的儿子,完全可以视为嫡子。
对于朱允炆来说,情况也是如此。吕氏被扶正后,朱允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嫡子,继而成为了太孙,这一点在明朝的史实中是毫无争议的。明朝非常重视礼法,无论是在嘉靖年间还是在万历年间,礼法问题都备受争议,朱元璋对礼法的重视也从未动摇。
所以,朱允炆作为嫡孙被立为皇太孙,并且在诏书中明确写着“嫡孙允炆”,这充分说明了他的身份无可争议。在整个明朝,朱允炆的嫡子身份是得到广泛认可的。我们可以看到,朱元璋在立储时,遵循了年龄顺序的原则,而非仅仅依赖母亲身份的区分。这个决策体现了明朝对礼法的高度尊重与实践,表明了继承的顺序并非单一标准所能决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